组织人事处
 
 
 
 
 
 
 
 首页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师资建设  组织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  人才招聘  下载中心  学校首页 
通知公告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
关于肇庆医学高等专科...
关于肇庆医学高等专科...
关于更正《肇庆医学高...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
2023年度会计专业职称...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
 
师资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师资建设>>正文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 李力强校长在学校第二期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

来源:    作者:学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3日 08:35   访问次数:

各位老师、同志们:

目前,我校正按照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战略,立足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这个平台,着手创建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的发展需要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设等诸多方面有新的创新与发展。近一段时期,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尤其是关于教育领域的一些论述,让我感触颇深、收获颇多、受益匪浅。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号召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在此之前的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他号召老师和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在这个教师培训会上,我就围绕习总书记这些讲话精神,就“如何做新时期医学院校的好老师”,谈一下我的体会。

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开拓者,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老师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诠释,唐代韩愈的《师说》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老师定义为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近代教育家陶行之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因知识渊博所以成为传授知识的人、因品德高尚所以成为模范和榜样。怎样才能做个新时期的好老师,我的理解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标尺,具体到医学类院校就是要“立德、修身、传道、授业、解惑、树人”。

一、立 德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左传》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者,本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立德,就是树立德业,修养品德,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立德,我们用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立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既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具体到作一名好老师,立德就是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应该是德才兼优的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

师德的核心在于爱自己的事业,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精神,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好本职工作是自己的本分,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有为事业奋斗的志向,这样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用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二、修 身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礼记》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认为只有先修身立德,才能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才能为民办实事、为民谋福祉。立德修身,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立德是前提,修身是手段。身为教师,修身就是要坚持强化自身的学习和师德修养。学生接纳、喜爱某个教师,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这种敬佩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学识和修养。

自古老师就被称为“智者”。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现代教师拥有“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有一潭水、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是教书育人的准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的本色。人只有学习得精彩,才能生活的精彩;人只有学习得成功,事业才能成功!老师要在学习中焕发出生机,体现出教师的价值。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只有终身学习,勤奋上进,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高为范,学高为师”。如果说教师是大学的灵魂,那么,自身修养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如光,师爱如魂”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教师要塑造崇高的人格魅力,必须有严谨、认真、守时的态度;有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德,“不教而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中国科学家,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先生有句话特别能让我产生共鸣,他讲“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在学术界,这永远是真理。”),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言谈举止皆做学生的楷模,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引导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传 道

“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中,“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拿到现在来说,“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人生道理,宣扬正确的思想理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做得不好,就会导致学生迷失方向,挫伤生活、学习的动力,产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弟子规》的作者,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就是教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五个方面,列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时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成为教育学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古代的老师尚能做到在授业过程中总结升华学术思想,留下中华传统名篇,现代更应在教育的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中有所作为,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育学生继承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使学生从懂得为人处事的规矩、到自觉遵守践行这些传统的公序良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价值观,这24个字反映的是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新时期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深刻内涵,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授 业

如果说立德、修身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那么,传道、授业就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尤其是授业,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安身立命的职责所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对医学教育者来说,这种“从游”的比喻是多么形象、多么有启迪意义啊!授业过程中,师生不能是台上演员与台下看客的关系,而是同学生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成为学生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引导学生徜徉在知识绿洲,获取最美的青草、阳光和水泉。

今天,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老师绝对不能使一个“保姆型”的老师,授业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递,更需要在授业过程中充满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做善于吸收新知识的学习型老师、善于总结研究的反思性老师、善于开拓的创新性老师。韩愈说:“授其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就是说,照本宣科这种简单粗糙的教学模式不能称其为授业,医学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授业,一定要讲出一个丰满的知识体系,并演示这一体系的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懂得,基础知识的积累要靠博闻强记,没有捷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在短时期内获取大量信息并使之调理化,教师传授的知识要像流动的河水,有源头,有目标,能不断地自我更新,而不是一潭死水;另外,一个好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做到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学院校的教师要不断提升“双师素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业”能力。

五、解 惑

“惑”从字面上看,上面一个或字,下面一个心字,指一个人心里或左或右,心乱不定。“惑”绝非一般意义的无知。“惑”是迷茫,指的是处在多种选择的可能而不能确定,也包括原来清楚的对象突然变得模糊了,或者是找不到自己可靠地立场了。从日常生活经验到复杂的知识与精神生活,“惑”几乎涵盖了人类意识的所有领域,解惑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与专业知识解惑。

最近我读到两篇文章,一篇是《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另一篇是《没有了祖国你什么也不是》,让我深有共鸣,尤其是第一篇文章概括出中国大学课堂三类问题: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教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道路,质疑中央重大决策,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三是缺乏感情认同感,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试想,一个老师如果这样“传道”学生还会不迷茫吗?这篇文章还说,“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的职业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大学课堂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应该有整体的模样、应该有光明的未来。要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你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要讲清楚、讲明白,做客观理性的评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别把中国当靶子,随意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发表看法时,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是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比较中外时,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作为老师,在讲授知识,也在传播思想,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中国的未来,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因此,要做个好老师,心中一定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

另一方面,解惑就是善于解答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惑”,青年学生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发展平衡,在他们的学习上会遇到很多“惑”,一个好老师,就是对学生学习中的一些迷惑,给予帮助,为学生排忧解惑,解惑不仅是回答学生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些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通过让学生启疑释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医学院校的好老师要真正成为广大医学生解惑释疑的良师诤友,成为引领他们迈向神圣医学殿堂的引路人。

六、树 人

《管子·权修第三》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即培养人才,这是个百年大计的严肃问题。时代不同,树人的内涵也不同,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学校的育人文化、核心价值、教师的修养。树人的当代内涵就是围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道德高尚、有独立人格、身心健康、理想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人才。

那么医学类院校应该树什么样的人?一是“树”有理想信念之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是一盏明灯,是奋力前行的向导,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是强大意志力的凝聚,使人坚定不移、矢志不渝。高校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迸发出强大的正能量,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医学院校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想信念,使广大学生自觉将个人梦融入到共同的“中国梦”中。二是“树”有崇高道德之人。当前,一些诸如“宁在宝马车中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等迷失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学生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无疑,这与以“道德高尚”为灵魂的“中国梦”背道而驰。树人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杜威也说过:“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可见,古今中外的先贤都十分强调人的道德教育。三是树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千多年前的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书中提到“精”和“诚”,行大医者,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医术在精、医德在仁,医者仁心是医生的风范和准则,也是职业的荣耀和骄傲,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仁才,一个医务人员,医术不好还可以继续深造的,但是没有一颗仁者之心,再好的医术也将变得徒劳,医学院校的老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具有仁者爱人、仁心仁术的仁爱之心,使学生把保护患者健康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把治病救人当做是一种态度和信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在北京大学对当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四点希望,为今后教育的发展和育什么样的人指出方向。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要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医学教育尤其强调“以德为先”,必须要着力加强职业道德、医学伦理、社会学、法律知识等职业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良好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真正成为守护健康、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

各位老师、同志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要牢记这个教师行业从古至今的价值信条。让我们以习总书记的两句话共勉——“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最后,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寒假愉快!

2015年1月22日

德高

李力强校长作“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专题报告

学高

广大干部教师认真聆听李校长专题报告

上一条:我校举办2015年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培训班 下一条:强师兴校 我校举办第二期教师培训班

关闭

 

办公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江南路6号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楼2楼  电话:0758-2826274
部门邮箱:zqyzrs@126.com

 

  粤公网安备441202020000073号  粤ICP备05084249号
       信息管理:人事处   网站技术支持中心:教育技术中心
       Copyright2016-2020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版权所有